茶叶和普洱茶是勐海县最古老又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勐海古称“佛海”,种茶、制茶、用茶、贸茶的历史悠久,始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清民。当地布朗、哈尼等少数民族把孔明敬奉为茶祖,称茶树为“武侯遗种”,倍加崇敬。唐代·樊绰的《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所说“银生城”,即今普洱市景东县,是当时南诏六节度之一银生节度的所在地,管辖范围包括今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区,而产茶的“界诸山”就是西双版纳、普洱境内各大茶山。当时西双版纳称“茫乃道”或“茫部”,居住的民族“茫乃”即傣族先民,“濮人”、“濮满”就是今布朗族的先民,即史学和茶学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种茶的先民之一,如今就集中聚居在勐海县布朗山、巴达等山区乡,布朗山布朗族乡是我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人口1.2多人,茶业传袭千余年。
布朗族是世界公认为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有“古老茶农”之称。千百年来,布朗族一直保留着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他们每迁徙到一个地方,一般都会在那里种下茶树,开始新的生活。因此,布朗族居住的地区,均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在勐海县布朗山、西定、打洛等地,最早种茶的均是布朗族。
普洱茶在布朗族的民俗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布朗族一生与茶密不可分。茶树是家庭财富的标志,茶叶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茶是布朗族社会生活和人们交往的重要媒介。布朗族同茶的亲密关系,生动地反映在布朗族村村种茶、家家采茶、户户制茶、人人喝茶、迎宾敬茶、送客给茶上。无论走进那家的竹楼,好客的主人跪在你的面前,手捧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敬献到客人的手中。这杯茶称为迎客茶。布朗族竹楼的火塘边,常年四季放着一把大茶壶,当客人坐定后,茶水已经煮沸烧开,一个个用竹子制作的茶杯,盛满茶水奉献到每位客人手中。
布朗族也将茶叶作为祭品、礼品,甚至是姑娘们的陪嫁品。赕佛、建新房、入寨式、祝寿、订婚和结婚等都离不开茶,茶叶是布朗人之间表达心意、传递感情的礼品之一。布朗族说亲谈婚时,小伙子要带去一盒槟榔到女方家,姑娘要送还一些礼物,其中有茶叶1包。办婚礼当晚,请歌手来唱调庆贺,充当主歌手的,主人要付报酬,其中有茶叶1斤。
在数千年的种茶、制茶历史长河里,形成布朗族独具特色的“茶请柬”习俗。“茶请柬”布朗语称为“恩膏勉”,是传递布朗族社会重大活动信息的一种重要礼仪,是用芭蕉叶包着一小包茶叶和两支腊条,用竹篾捆成的信息媒介载体。凡是接到“茶请柬”的人,必须按时参加活动。例如,寺庙举行重大宗教活动、布朗族家庭送小孩当和尚、升和尚、升佛爷,或娶媳妇、嫁姑娘。
布朗族擅于制作晒青毛茶,有饮青竹茶、土罐茶和吃酸茶、喃咪茶的习俗。
酸茶,是布朗族食茶的一种独特方法。其制作方法:采摘夏秋茶一芽三四叶及较嫩的对夹叶、单片叶,蒸或煮熟后,放在通风、干燥处7~ 10天,使之自然发酵,再装入较粗长的竹筒内,压实、封口后埋入房前屋后地下干燥处,以土盖实,埋1个多月后即可取出食用。布朗族吃酸茶习俗非常古朴,一般早、晚各吃一次。在家中燃起火塘,焖上一锅饭,烧上一些辣椒,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饭时,从竹筒中取出酸茶,放入口中,慢慢咀嚼。这种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健身和消除疲劳等功效,是美食与保健食品。
喃咪茶,是蘸喃咪(喃咪,即酱)吃的茶,勐海县打洛等地的布朗族以茶当菜。吃法:将新发的茶叶一芽二叶采下,放入开水中稍烫片刻,以减少苦涩味,再蘸喃咪吃。有的甚至不用开水烫,直接将新鲜茶叶蘸喃咪佐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