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态系统良好,具有得天独厚发展茶叶生产的自然优势,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的产茶大县,大叶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普洱茶产量居全国第一。所产普洱茶具有“内含物质丰富,外形紧结壮实,色泽墨绿油润,叶底肥厚鲜嫩,香气馥郁飘荡,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回甘,久放之后汤色更透亮鲜艳,味道更纯浓爽口,陈香独特持久”的特点和“清热解毒,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抑菌降脂,减肥降压”的药用功效,人们得之为幸,饮之为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传承千年的普洱茶制作技术,形成了以“勐海味”为特征的普洱茶,为国内外饮茶爱好者所喜爱,风靡海内外茶叶市场。
悠久的产销历史 承载深厚的文化底蕴
勐海的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指三国时期的蜀国宰相诸葛亮)之说。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225年)到南糯山(今勐海县境内),许多士卒无缘无故昏睡不起,百治无效。诸葛亮探视后即将一手杖植于土中,随之发芽着叶,尉然成树,诸葛亮取其叶煨水煮汤,令人给病人服用,昏睡士卒即清醒恢复正常。据说,这些树木就是茶树。后来,每到清明节、鬼神节、泼水节,当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纪念诸葛亮。这一传说说明,茶叶为当地人民所栽培利用至少有1700多年的历史。境内树龄1700余年的野生型茶树王和树龄800余年的栽培型茶王树,是研究茶树种源、茶叶生产历史状况的活化石。茶学界将这两株茶树和澜沧县发现的邦崴千年过渡型大茶树同称“三大古茶树王”。值得一提的是,树龄1700余年的巴达野生型茶树王与“武侯遗种”历史时间恰好吻合。这充分说明,勐海早在1700多年前已种茶,勐海是世界茶树的发祥地之一,是普洱茶的故乡。唐代,境内所产的茶叶已远销西藏。清•阮福《普洱茶记》载:“普洱茶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清代,普洱茶已成为贡茶。清•阮福《普洱茶记》中又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清宫廷专设有普洱茶“贡茶案册”,每年上缴贡茶1千多担,将其视为珍品。清•赵宇敏《本草纲目拾遗》载“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处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也黄,不如普洱茶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历史上,采制于春季雨水来临之前的普洱茶称毛尖;采制于夏季的称芽茶;采制于秋季的(俗称“谷花茶”)称“女儿茶”,清•倪蜕《滇云历年传》载:“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治,故名”。普洱茶之所以能“名遍天下”是与其独特的陈香味分不开的。勐海等地所产茶叶在靠人背马驮辗转半月、1月以上的运输长途中,受潮湿多雾气候的影响,发生微妙的后熟发酵作用,产生独特的陈香味,如此一变,反倒倍受饮者喜爱。
民国年间,内地商人纷纷来勐海开设茶庄,加工茶叶,勐海茶业产销兴旺,运输茶叶之人群马帮不绝于道,成为西双版纳地区的茶业中心。民国10年,茶商张棠阶首次开通国外商道,将普洱茶从打洛口岸出口,经缅甸、泰国、印度商道再销往西藏及东南亚各国,不再经思茅、普洱转运。勐海所产普洱茶具有“外形紧结,内质细嫩,茶心温和,味纯回甜,香高耐泡”的特点和“助消化健胃,去脂解腻,暖胃养气,散热解渴,扩肠通便”的作用,深受藏民喜爱,因此有“藏人非佛海茶不过瘾”之说(佛海即今勐海)。勐海等地所产茶叶之所以称为“普洱茶”,李拂一《佛海茶业概况》(民国年间所著)载“十二版纳(即今西双版纳)出产茶叶,概集中普洱制造,同时普洱又为普思沿边一带茶叶之集散地。”“‘普洱茶’一名之由来,当以开始集中普洱制造,以普洱为集散地得来为近似”。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大力扶持茶叶生产,建立茶叶科研(建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管理、加工经营机构,发动群众垦复老茶园,建设新茶园,茶业发展迅速,成为勐海县支柱产业之一。1987年,勐海县被列为国家茶叶出口创汇县之一。2006年,勐海县精制茶产量1.3万吨,首次突破万吨大关。同年,全县有精制茶企业123家,其中:89家企业通过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茶叶初制所559家,精制茶产量1.46万吨。勐海加工的茶叶以“白毫悦目,汤色浓艳,香气馥郁,滋味醇厚”而深受饮者喜爱,产品远销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和英国、日本、美国、俄罗斯、波兰等20多个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普洱茶圣地—勐海,当之无愧。